说起二战前的那段历史,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德国和日本走得近,可你知道吗,早在那之前,德国其实和中国国民党政府有过一段紧密的军事合作。1930年代,德国往中国运了大量军火装备,总量达到40万套左右,包括步枪、迫击炮、高射炮、钢盔、军靴啥的,这些东西直接武装了好几个师,让中国军队的火力一下子提升了不少。
表面上看,这像是德国在帮中国抵抗日本侵略,但说白了,这根本不是啥无私援助,而是德国人精打细算的一笔买卖。他们瞄准了中国手里的战略资源、军火市场和亚洲地缘格局这三样宝贝,通过送装备的方式,一步步把这些东西收入囊中。整个过程从1920年代末起步,到1938年德国翻脸转向日本,短短几年就把好处捞足了。这段合作暴露了国际关系里的现实主义本质,谁都想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展开剩余82%先聊聊背景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凡尔赛条约限制了军备发展,经济也一塌糊涂。1920年代初,他们和中国重启外交关系,1921年签了和平条约,从那时候起,德国就开始在中国寻找机会。中国那边呢,国民党政府刚统一全国没多久,内部军阀林立,外部又有日本虎视眈眈,尤其是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国民党急需现代化军事援助来稳固政权。德国人看准了这个空子,从1926年开始派军事顾问过去帮忙。
最早的顾问是马克斯·鲍尔,他1928年到中国,给蒋介石出主意怎么整顿军队,可惜没多久就得小痘死了。接着是汉斯·冯·塞克特,这家伙是德国老将,1930年到中国,帮国民党制定军事改革计划,强调建一支精干的机动部队,用小口径武器和渗透战术。塞克特的主意是让中国军队学德国一战末期的突击队风格,到1930年代中期,已经有8万多名中国士兵接受了德国式训练。这些训练包括组建所谓的德械师,比如87师、88师和36师,他们用德国装备打仗,战术手册都是从德文翻过来的。
德国为什么这么积极送装备?核心就是他们缺资源。1930年代,德国纳粹上台后,希特勒搞军备扩张,坦克、火炮啥的都需要大量钨和锑这些战略金属。钨是高密度、耐高温的玩意儿,用来做穿甲弹头和炮管内衬,没它不行;锑则加在合金里,提升强度,步枪和炮弹壳都离不开。德国本土没这些东西,整个欧洲供应也紧巴巴的。中国呢,是世界钨锑大国,产量占全球六成以上,主要在云南、湖南、广西和赣南这些地方。
1929年起,德国就开始从中国进口这些矿石,到1930年代中期,中国钨出口占德国总进口的53%,锑高达88%。这些矿石挖出来后,直接运到德国工厂熔炼,变成坦克部件和弹药。1934年,双方签了首批易货协议,中国用钨砂换德国军火,没现金也行,就这么物物交换。1936年,又签了中德信用借款合同,德国给出10亿马克的额度,表面是贷款,其实是预付资源款。德国人通过这些合同,把中国矿产牢牢抓在手里,确保自己的军工生产线不缺血。简单说,第一样东西就是钨锑矿,这些资源直接养活了德国的重武器生产,没有中国矿,德国的坦克和炮弹就没法大规模量产。
除了矿产,德国还眼馋中国的军火订单。这第二样东西说起来更接地气,就是钱和市场。1930年代,德国军工企业刚从一战阴影里爬起来,技术牛,但订单少,海外市场急需开拓。中国正好带着战争焦虑和现金上门。从1933年起,中国对德国军火采购量直线上升,到1935年,中国从海外进口的军火里,83%是德国货。步枪、迫击炮、装甲车,甚至军服和钢盔,全都下单。德国军火商在南京设了常驻办事处,提供一站式服务:卖武器还附带训练、配件和教官。
蒋介石亲自搞了个教导总队,按德国模式建队,士兵学德式协同作战。德国从中赚翻了,一支毛瑟步枪出厂价40马克,到中国能卖90马克;一门105毫米野炮,加上训练和配件,利润够一个中型兵工厂一年开销。德国还印了中英双语教材,《德式步兵协同作战法》啥的,带地图和示意图,推销花样百出。中国战场成了他们的测试场,用实战数据改进产品,再卖给南美和中东。说到底,这不是援助,是德国军工业的海外扩张。中国打仗花钱,德国收订单养企业,双赢但德国赚得更多。
第三样东西是地缘战略利益,这玩意儿更长远。德国在亚洲玩双重下注,一方面拉中国牵制苏联和日本,另一方面和日本签协议。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表面反苏,其实是德国在远东布局的棋子。中国是张牌,能用来平衡日本扩张,同时德国顾问在中国收集情报,考察矿区,顺便摸清亚洲格局。
法肯豪森这家伙是关键人物,他1878年生在德国贵族家庭,一战时在东线当军官,1927年当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1930年退役,1934年4月来中国接替塞克特,当军事顾问团长。团里有近70人,从少尉到将军,全是德国军官。他们在南京办公,监督训练,还去云南矿区考察矿石质量。法肯豪森1935年8月20日给蒋介石递报告,建议加强国防,重组军队。德国通过这些顾问,影响中国军事决策,同时把中国当缓冲区,防着苏联从东边威胁欧洲。整个合作高峰期,德国贸易在中国占17%,中国成了德国在亚洲最大伙伴。但这利益是暂时的,一旦日本强势,德国就换边。
合作到头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全面开战,德国起初还拖着,不选边,继续供装备。中国军队用德国武器抵抗,火力确实强了点。但1938年,德国承认满洲国,2月要求国民党妥协,不然撤顾问。法肯豪森接到柏林命令,5月带着团队打包走人,回德国。德国中断订单,转向日本。1941年,德国承认汪精卫伪政权,中国外交部宣布断交。中国没了德国支持,转向苏联,签了互不侵犯条约,调整战术,自行生产武器打抗日。德国用从中国拿的钨锑,在欧洲战场上使劲。法肯豪森回国后,二战时管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占领区,执行占领政策。1944年7月,他卷入反希特勒密谋,被抓进狱。二战后,比利时法庭审他,1951年3月9日判12年,坐了3年牢就放了。1966年7月18日,死在德国纳绍,87岁。
这段历史看下来,德国的算盘打得响,他们送装备不是帮人,而是抢资源、赚订单、占战略位。钨锑矿补了军工短板,订单养了企业,地缘利益玩了平衡。中国得了短期军事提升,但最终还是被甩。国际关系就这样,利益当头,没永恒朋友。想想现在,有些国家合作也类似,表面热乎,背后各怀鬼胎。这事提醒人,靠外援终究不长久,得自己强起来。
发布于:河南省倍享策略-炒股资金配资-在线配资平台-a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