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上多个冲突地区出现了无人机“蜂群”攻击和巡飞弹精确打击的频繁案例。从乌克兰战场到其他局部热点,体积小、成本低、数量大且机动灵活的无人平台,让许多传统防空系统显得应对迟缓、拦截效率不足,这已成为现实的军事挑战。
就在全球寻找有效对策之时,我国悄然迈出了一步:去年,071型船坞登陆舰上首次公开部署了激光和高功率微波这类定向能武器。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装备换装,而是技术上的一次重要跨越。自从陆基型号在“九三”阅兵中亮相后,这是定向能武器首次正式进入大型海军作战平台,表明我国在舰载新型防御体系建设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为什么先选071型舰试装?要看这型舰在两栖作战体系中的定位。071型是我国21世纪初自主设计建造的首款万吨级以上两栖投送舰,承担“立体登陆中枢”的任务:它有宽大的飞行甲板,能同时支持多架直升机起降;舰内有大型车辆舱和浸水坞舱,能快速放出气垫登陆艇和装甲突击部队。自2008年首舰服役以来,已有多艘同型舰投入使用,与后来服役的075型两栖攻击舰一起,构成了海军两栖打击编队的中坚力量。其满载排水量约2.4万吨,性能与美军圣安东尼奥级相当,虽然数量上有差距,但在功能集成和任务拓展上正加速赶超。
展开剩余75%回顾原有防御配置,071型舰长期以基础的近防火力为主:前甲板配一门76毫米主炮用于对岸火力支援,机库两侧各有两座AK630近防炮,负责末端拦截。这样的组合在2010年代还能应对常规目标,但进入2020年代,随着小型无人机和智能巡飞弹的普及,传统近防体系的短板暴露得越来越明显。AK630的火控精度、俯仰范围及覆盖角度都存在局限,面对多向、多波次的小型无人机群时,容易发生拦截漏失。
事实上,我国在反无人机技术上的探索并不局限于海军,陆军在这方面动作更早、部署也更广。陆基单位除了保留传统的近防火力外,已陆续装备车载激光武器和电磁干扰(高功率微波)系统。有的系统装在重型履带车底盘上,随机械化部队推进提供保护;也有基于轻型越野车的机动平台,方便灵活地保护合成旅或清除小型侦察/自杀式无人机。多次演训与实战化测试证明:激光武器能实现点对点的精确破坏,而高功率微波能在一定区域内干扰、瘫痪或损伤无人机的电子设备,两者结合既能让来袭无人机失去控制坠落,也能直接损毁关键部件。
既然陆基应用已趋成熟,向海上扩展便水到渠成。071型之所以成为首发平台,关键在于它具有“空间冗余”和“电力余量”。定向能武器对电力和散热要求很高,需要稳固的电能供应、大型安装基座和良好散热空间。071型近2.4万吨的舰体提供了足够的甲板和机舱空间,以及可以支持这类高耗能设备的发电能力;相比之下,护卫舰或驱逐舰因空间紧凑、功率受限,很难直接改装同类系统。
这些新武器被安置在前甲板,既避开了直升机起降区,又不影响装载和两栖作战功能,同时能够覆盖舰前方及侧面的低空空域。战术上讲,071型在执行登陆任务时往往要靠近岸线浅水区,容易成为敌方无人机侦察与精确打击的目标。加入激光与微波系统后,它将多出一道既能实体打击(像AK630那样的硬杀伤),又能通过定向能进行电子压制或局部结构破坏(软杀伤)的双重防线,从而大幅提高对蜂群式攻击的拦截概率。
更重要的是,这次试装很可能只是开始。吨位和作战任务类似的075型两栖攻击舰,极有可能在未来跟进配备同类系统;航母作为舰队核心,也会从多层次防御的角度考虑定向能武器的补充价值——它们成本低、可对付大量低价目标,能在饱和攻击中弥补导弹弹药的短缺。即便是后勤补给舰,也急需基本的自卫反无人能力,以免在无人机突袭下影响舰队的后勤保障。
展望未来,不排除在更大型的主力舰种上看到这类系统的部署,从而在海军层面织密一张多频、多层的反无人防护网络。这一系列动作反映出我国对现代战争形态变化的深刻研判:无人机在近年冲突中被广泛用于侦察、目标引导和攻击,相关战例既有成功也有教训,给所有大国提供了宝贵的反制研究样本。在海峡两岸以及其他潜在对抗方纷纷发展无人平台和无人艇的背景下,提前构建包含激光与高功率微波在内的反无人体系,目的十分明确——在未来高强度两栖作战中,尽可能削弱敌方无人力量的效能,保证登陆梯队和战役行动的安全与连续性。
从陆地到海上、从机动平台到舰载阵地,定向能武器的跨军种应用既展示了我国武器研发的系统化和模块化思路,也表明在面对新型威胁时能够迅速调整战术与技术路径。过去我们主要依靠近防炮和防空导弹构建防空体系;如今,面对智能化、分布式的低成本空中威胁,定向能技术成为补足短板、推动防御代际升级的重要手段。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主力舰艇逐步装备此类系统,我国海军的全域反无人作战能力将迎来质变。071型舰的这次先行试水,或许只是更大规模技术革新浪潮的开端。
发布于:天津市倍享策略-炒股资金配资-在线配资平台-a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