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上厕所的时候,经常觉得“哪儿不对劲”,可别总想着是吃坏了肚子。有些问题,它不是一顿饭惹的祸,而是身体里埋下的“雷”。
特别是肠道息肉,它不疼不痒,甚至很多年都不吭声,但一出问题就可能走向结直肠癌的路子。关键是,它其实早早就给你递过“信号”,只是你没接住。
有三个典型的“如厕提示”,是肠道息肉常见的前奏。不是说有这三种表现就一定是长了息肉,但要是总出现、拖着不管,真会把小病拖成命案。
第一个信号,是大便带血。
说到这,很多人马上会说:“我有痔疮。”对,痔疮确实常见,尤其是久坐久站、便秘、高压人群。但你息肉出血和痔疮出血,方式不一样。
痔疮的血通常是鲜红,滴在便后,像是“刷一下”;而息肉或者更深层病变的出血,往往是血和便混在一起,颜色偏暗,像是“拌了番茄酱”。
有些息肉出血根本看不见,叫做隐血。你肉眼看不出红,但身体默默在流失铁,时间一久,人就开始乏力、头晕、脸色发白。很多中老年人查出贫血,找不到原因,结果一肠镜下去,发现肠道里“种了一片蘑菇”。
研究显示,约60%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前,曾有过大便隐血或血便的表现,但超过一半的人没有重视。这个信号,不是提醒,而是“通牒”。
第二个提示,是排便习惯突然变了样。
你一直是早上一次,成型、顺畅、拉完轻松。突然有一天开始,一天三四次、拉稀带黏,或者便便像条蛇似的细细窄窄,甚至拉完了还觉得没拉干净。
这种“形状变了、频率变了、感觉变了”,不是饮食问题,也不全是肠炎,很可能是肠道里某个地方被堵了一点,或者肠壁变硬、蠕动变差。
息肉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大一点的位置不巧,也会阻碍肠道正常排便通路。有些人还会出现“排便断断续续”,便意频繁但排不干净。就像水管里卡了个东西,水还是能流,但总感觉不畅快。
2023年《中华消化杂志》一篇临床分析指出,超过40%的结直肠息肉患者有排便习惯改变的表现,但往往被误认为是肠易激综合征而耽误治疗。异样的排便,不能总拿“吃坏了”搪塞自己。
第三个信号,是大便粘滞、总不干净。
有患者说:“我擦三四次还擦不干净,像是有一层东西挂着。”这不是你没吃菜,是可能肠黏膜受刺激,分泌黏液多了。特别是绒毛状腺瘤一类的息肉,分泌性强,常常会让大便像裹了一层鼻涕,黏在马桶上、冲不干净。
这种便便,不是“滑”,而是“黏”。有时候用手纸一擦,纸上是黄白色的黏液,不带血,但让人恶心。很多人觉得尴尬不好意思说,其实这反而是息肉早期“喊疼”的方式。肠道黏液分泌过多、长期腹泻带黏液,是肠道病变的高危信号,而不是简单的“吃辣了”。
说到底,息肉可怕,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的“变脸”。
大部分息肉是良性的,但有一种叫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它的恶变概率高得惊人。研究指出,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可达40%以上,尤其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也就是说,你肠道里长了个小东西,哪怕没感觉,但它在悄悄往癌的方向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结直肠癌患者,一确诊就是中晚期。不是病来得快,而是前半段都没察觉。
你可能想问:那有没有能早发现的方法?
说实话,有。肠镜。虽然说起来让人发怵,但它是目前为止发现息肉最可靠的手段。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国家癌症中心已明确建议进行一次肠镜筛查。有家族史、有长期便血史、有慢性肠炎的人,建议提前到45岁甚至更早。
很多人拖着不做肠镜,是因为怕疼、怕难、怕难堪。但现在的无痛肠镜技术,做一次不过十来分钟,醒来就查完了,连痛感都没有。你怕的,是过程;我怕的,是你不查出来。
我们临床上最常见的悲剧,就是“早该查的时候没查,等肚子痛了、消瘦了、便血严重了,再查已经是癌症”。而这些癌变的起点,往往是那个被忽略的“小息肉”。
更现实的是,结直肠癌是中国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三的癌症,但它的特点就是——能防、能查、能治。只要把息肉揪出来,癌症的大门就能锁上。
我们不是不怕癌,是怕它悄无声息地靠近你,而你却一次又一次地错过“它已经来过”的蛛丝马迹。
别再拿“痔疮”当借口,别把“大便不成形”当成饮食问题,别等“拉不干净”成了常态才看病。身体在上厕所这件小事上,其实说出了很多秘密,就看你愿不愿意听。
如果你已经超过45岁,哪怕没有症状,也建议做一次肠镜。就像每年体检查心电图一样,它不是多余,是“买命钱”。
如果你经常大便带血、大便变细、排不干净,不管你多年轻,也建议去查一下。不是吓你,是告诉你:息肉不会等你有空才长,也不会因为你忙就不变坏。
我们做医生见过太多“早知道”,听过太多“要是当初查了就好了”。但人生没办法回头,只有趁现在,能防就防、能查就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倍享策略-炒股资金配资-在线配资平台-a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