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9月11日消息,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星能玄光创始人兼董事长孙玄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是孙玄演讲全文——谢谢大家!
前面听了几场关于AI方面的精彩报告,关于AI我相信不少人也听过这么一句话:AI的终点是能源,能源的终点是聚变,核聚变也是我们所说的开启下一代文明的科技。
我们现在正处于百年难遇的大时代,科技在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呈指数增长。以现在正在谈论的AI为例,AI目前用电量占全球的1.5%,如果把AI比喻成“地球大脑”的话,人的大脑能耗占大概人体的20%以上,因此有人预测AI耗电量也将占全球总数的20%以上,所以光是人工智能这一块就会有巨大的能源缺口。
如何解决?必须依靠我们所说的终极能源——核聚变。
什么是聚变?聚变指的是两个轻核聚合成一个重核,在过程中有质量亏损,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有一个数据,1g氘氚就是聚变的燃料,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8吨的石油,所以有极高的能量密度,燃料又近似于无限,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是稳定的,也没有碳排放,也没有核污染的风险。因此,聚变是科学界公认的终极能源。
终极能源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对应的是终极挑战。看一下和另外三个所谓的“世纪工程”的比较,“曼哈顿计划”用了大概4年,氢弹2-3年,“阿波罗登月计划”用了大概9年左右的时间。
聚变从50年代开始,聚集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1968年托卡马克成为聚变的主流,到1993年氘氚聚变实验,然后2006年ITER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启动,取得了很多成果。它一旦实现,产生的回报也是终极回报。到目前为止,我们使用的能源,不管是石油、太阳能、核裂变也好,裂变在地球内部也有,都是地球上自然界中已有的能源形式,但聚变是宇宙能源,也是宇宙演化的动力来源之一。
它的实现,就是一场能源革命,和前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起来,它可以引发一场更深刻的工业革命。所以我们说,聚变能的开发,可以被认为是人类跨越到文明1.0或者下一个文明等级的标志性事件。
怎样才能实现聚变,才能去建造“人造太阳”?
首先,我们说下聚变为什么这么难?这是因为两个带正电荷的原子靠得足够近,大约是10的负15次方米才能产生聚变。那么大家用高中物理计算下就知道,这时库伦势垒的高度大概是500keV,对应的氘原子的速度要大于7千公里每秒,才能穿越势垒,这是个很高的速度。但是还好,我们知道存在量子隧穿效应,低速的粒子也有一定的几率可以穿越势垒,但是几率比较低,所以我们需要把粒子约束起来,让它来回碰撞,提高几率。
研究表明,对氘氚聚变来说,最佳的聚变温度是10keV,也就是1亿度左右。对于这么高温度的粒子,我们需要怎么去约束它们?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太阳是靠引力约束。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依靠激光惯性约束或者磁约束这两种方法,磁约束也叫所谓的“磁笼”,有了这些约束,为什么聚变还没有实现呢?这是因为粒子具有很高的能量,而且相互之间有很强的电磁相互作用,处于高温的粒子系统,我们把它叫作等离子体,也是我们所说的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很难被约束起来。比如,我们看实验室里的等离子体是扭来扭去的,有点像我们试图用笼子困住一个脾气暴躁的野兽,很难。所以,聚变的难点就是怎样把等离子体控制住,怎样提高约束。
我们如果要做成一个聚变堆,需要多好的约束呢?我们知道芯片有芯片的指标,聚变也有聚变的指标,聚变的指标就是密度、温度、约束时间的三乘积。如果聚变堆要是有净能量输出,那么三乘积要大于这个数。
中间这张图是对比了聚变和芯片的发展速度,蓝色的是聚变,红色的是芯片。两者实际上是可以比肩的。芯片已经非常非常的成熟了,没有人在讨论摩尔定律了。聚变其实也是一样的,大家看右边的图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燃烧等离子体阶段,进入了临门一脚的状态。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聚变在工程上也取得了很多突破。
比如说,惯性约束。惯性约束不在意约束时间,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密度,把密度提得很高很高,提高到大气密度的数百万倍到一千万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值,发明了极大的激光器,产生极强的激光,并且把很多路的激光聚焦到一个很小的,毫米大小的靶丸上,实现聚变,挑战很大,但在几年之前,已经实现了科学增益1。
磁约束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它的密度可以很低,比大气的密度低10万-100万倍,但没关系,我们只要把这个约束时间给它提升上去。为了提升这个约束,一种方法是你可以把装置做得很大很大,比如ITER,ITER是科学史上最大、最广泛的合作项目。下面是一个人,这个真空室高度接近5层楼高,20米左右,很雄伟;另外一个把约束提高的方法,是增加约束的磁场,你可以把磁场做得很强,比如高温超导,目前可以在米量级产生的磁场达到20tesla以上,还在不断突破,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成绩,所有的这些都很有挑战。目前在建的ITER设计的能量增益值大于10。
但是,我们看到不管是惯性还是磁约束也好,造价都非常昂贵,而且工期都非常长。如果从物理上面看,磁约束和惯性约束实际上对应了三乘积的两个极端,一个密度极低,10的20次方,一个密度极高,10的32次方。中间有12个数量级的空间,有没有一个中间路线?肯定有,比如说磁惯性,磁惯性可以把造价降低大约一百倍。更好的是,它的建造时间也变得很短,可以提高它研发的迭代速率。
但是,这种中间路线或新途径聚变也不是没有代价,它的代价是你够不够聪明,你能不能理解里面的物理过程,它是把工程上的挑战转变成了物理上的挑战。所以,你可以认为这个方法是人类智力极限的挑战。
在这一块国外有很多家,前面两家做的是场反位形;ZAP ENERGY做的是新的箍缩聚变。国内,比如说星能玄光,这个公司是我和科大团队创建的。
我们提出的是一种新概念——“三重约束的先进场反”,实际上我们在科大已经做了十几年了。和他们比较起来,我们更侧重聚变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是什么?就是我们需要把约束给它提升好,在概念上有一定的独特性。
我们说现在非常火爆的人工智能可否帮忙?当然可以。AI现在已经进入了聚变的各个领域,比如运行、材料设计、稳定性控制等等。微软在今年3月举行了聚变峰会,讨论如何加速AI在聚变里面的应用。这里引用李国杰院士的一句话“AI辅助核聚变控制是AI for Science的一个皇冠级应用”。
目前来说,AI在聚变的应用可能都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当然是很好的,深度学习是基于已有数据的学习,那么我们可否产生或者创造一个可以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它不需要我们已有的实验数据,而是自己基于物理规则进行探索,就像以前的围棋软件AlphaZero一样,自己学习、自己设计一个全新的聚变堆? 我认为是可能的。但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也许是聚变的问题,因为我们并没有实现这个聚变,没办法给AI提供无穷的能源。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聚变才能实现?这里我引用著名的聚变学家阿齐莫维奇的一句话:“当社会需要的时候,聚变就会实现。”现在社会需不需要?需要。科技在大发展,国家在大发展,都需要能源,全球气候在变暖,需要一个新的、没有碳排放的能源。更主要的是,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百年难遇的大时代,这是时代的需要。所以,时代在呼唤,市场也在响应。
我们常说资本是最敏锐的,我们看看目前国际国内资本对聚变的关注。从2020年起,聚变投入的增长是非常显著的,现在很多做互联网的,比如英伟达、OpenAI、Google都纷纷投入聚变。
中国的芯片和AI崛起速度是非常快的,实际上聚变也是一样。我们从早期单一的托卡马克聚变过渡到现在各种形式的聚变,有研究院所、央企,现在也有很多聚变企业在做聚变,在聚变领域中取得了很多突破。
最后讲一下我个人的认知。可以说,人工智能的进步代表人类的智力从碳基到硅基的演化,聚变代表的是人类从利用地球上已有的能源形式到宇宙能源形式的一个转变。这两者分别实现,都可以说是代表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如果两者能够携手起来,或许可以加速这个大时代的来临。
当未来到临时,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谢谢大家!
倍享策略-炒股资金配资-在线配资平台-a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